SETI@home banner

About SETI: Searching for Life

很多這種星雲都會有些微的旋轉。而當它們撞擊在一起時,旋轉的速度就會越趨快速,就像滑冰刀的人拉著中心點的人在轉一樣。 最後,這種星雲會變成扁平盤狀的氣體,在最中心點,主恆星就此產生,而在比較外圍的地方,比較小的渦流則產生行星。 直到不久前,我們仍沒有證據可證明存在我們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兩年前,數個天文學組織才發表 他們發現了環繞其他恆星的行星(請見Geoff Marcy 及 Didier Queloz的訪談)。 這項震奮的發現增加了許多恆星擁有行星環繞的可能性。我們保守的估計:一半的恆星擁有行星環繞;而另一半的恆星則只是雙星系(binary star systems) 故 f(p) = 0.5 (50%)。

 Geoffrey Marcy
Geoffrey Marcy is 是任職於州立舊金山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教授。

更多關於 Marcy 和他的外星研究 "What's New" December 1996.






n(e),這個因子就有些棘手了。小恆星通常溫度較低且呈現紅色。行星必須以較近的軌道環繞才可能 處於生態層(ecosphere)之內。而且,此生態層(ecosphere)的範圍也比較小; 就如同橘子的皮 一樣薄,行星實在沒有什麼生存空間。環繞軌道太小的行星通常被潮汐牽制而且有一面無時無刻得面對 著太陽,而照不到太陽的另一面則是永久的冰凍面;如此的環境將使生命難以發展。

而另一種則是大型且呈現藍色的恆星,這種恆星的生態層(ecosphere)就比較大。當然,如果從我們自已的太陽系來看, 會發現越在外圍的行星,相隔的距離越遙遠,故生態層(ecosphere)雖大卻也沒有多大幫助。 這些巨大型恆星通常很快就燃燒怠盡、所以它們並不會存在很久。這些大恆星是如此地短命,生命甚至還沒有開始發源 它們就轉變成新星(nova)或超新星(supernova),接著便摧毀整個星系的一切。

我們的太陽系,擁有一顆大小適中的黃色太陽,我們擁有兩顆(地球和火星)或甚至三顆(金星)行星位在生態層(ecosphere)之內。 所以保守估計的話,在"生命區堿(life zone)或"生態層(ecosphere)內的行星即為「壹」, 故n(e) = 1 。





下一個因子 f(l) 也是有點麻煩。 問題在於我們目前只有一些適合生命發源條件的行星的例子。就如同上述的,金星、地球、火星都可能有過一次合適的條件。 我們知道生命能在地球上發源起來,而且現在有證據可能可以證明火星上曾在數十億年前存在過原始生命。所以保守估計的話, 每五個具備條件的行星上可以有一個產生生命。故 f(l) = 0.2 (20%)。




"SETI: The Search for Life"

Continue






    本頁譯者為:SFK
如欲轉載請來信告知,謝謝。
setitaiwan@yahoo.com